專業建設是一所學校的立足之本,而更是作為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交院”)骨干院校的建設項目之一,也是其拳頭產品。據悉,道路橋梁工程技術、汽車運用技術、航海技術、輪機工程、通信技術和近些年熱門的物流管理,如今交院有以上6個專業入選“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這些作為交通行業“看家本領”的技能專業,均是1958年交院建校之初就設置的,是全國交通類院校中名副其實的“老字號”。除此之外,還通過“4段”人才培養讓學生通過頂崗實習調整專業專攻方向、“專業導師制”培養“精品”學生、“雙軌制排課”讓教學資源得到最大優化……這一系列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與專業建設相得益彰、均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海運篇
學生出校門進艙門,教師“岸上育人,下海開船”
關鍵詞:“課證”融通 雙師教學
目前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共有6個國家骨干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其中海運學院占2個,分別是航海技術和輪機工程技術專業。這兩個專業均創辦于1958年,已有55年的辦學歷史。
相比大多本科院校象牙塔的生活,海運學院的學生們明顯“苦”得多,在“教學標準國際化、學生管理半軍事化”的培養模式下,航海學生刻苦學習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在學校的圖書館里,幾乎全部是海運學院學生發奮讀書的身影,這奠定了他們在3年后,將直接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航運船員。
海運學院的這兩門專業與別的專業不同之處在于“課證”融通。學生若想順利畢業,除了學校的專業考試,還必須通過國家海事局組織的全國統考,例如航海技術專業,就有5門理論和7門實操考試,還有諸如熟悉與基本安全、高級消防等海員專業訓練,最終拿到3本適任證書和6本專業訓練合格證書,才能獲得畢業證書。正因為如此高的門檻,才能將畢業生無縫銜接地送入國際航運船舶的艙門。我國作為國際海事組織成員國,船員證書世界通用,某種意義上比身份證或護照“牛”很多。這也奠定了海運學院畢業生實打實的“含金量”。
除了“課證”融通的獨特屬性,在海運學院,還有一支“岸上育人,下海開船”的雙角色教師團隊。在海運學院航海技術實訓中心,經常能看到一位年逾六旬、頭發花白的“老船長”,正在給“進出大連港”實訓課的學生發出停泊靠岸的指令。他是上海遠洋公司的遠洋船長,今年66歲,當了15年遠洋船長,有著20多年的海上工作經驗和10年的公司管理經驗,幾乎跑遍了世界的各個港口,資歷相當豐富。“我給學生下達各種模擬任務:比如霧航時候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人員落水的施救、主機故障、機艙失火以及緊急搜救等等各種情況的處置技術與要領。”老船長胡老師說。
■路橋篇
分期“鍛造”高精尖,創新模式優化教學
關鍵詞:“4段”培養 “雙軌”排課
90后的錢毅,是交院2010級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如今在杭千高速發展有限公司養護科工作。畢業還不到1年的他,就在公司擔任要務,并獨立承擔安仁至龍游服務區、千島湖支線等近100公里的高速公路養護管理。能如此快“上手”,他說還要歸功于學校理實一體化的教學、“4段”頂崗實習中經驗的累積,和高效率的排課方式。
道路橋梁工程作為省示范重點建設專業、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2008年,路橋學院開始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09年開始探索兩階段頂崗實習的新模式,如今已建立了以兩階段頂崗實習為特色的“四段培養、能力遞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路橋學院副院長陳凱說,“從第一、二階段頂崗實習開始,就推薦學生去公路二級及以上資質的 ‘實踐教學基地’企業去頂崗,并指定企業兼職教師與校內專任教師共同指導完成頂崗實習;第三、四階段頂崗實習則以就業為導向,學生根據就業單位或就業意向自己選擇或學院推薦到實習單位實習。”
為了安排好幾個階段的頂崗實習,路橋學院用了兩年多時間,遴選各地區行業知名企業、單位作為對象,建立能充分滿足教學需要的專業層次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如今,浙江公路水運工程監理有限公司、浙江天一工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市市政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東南網架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二十四局浙江公司等近30家省內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真正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級定制”人才。
此外,路橋學院的一批骨干專業教師在暑假期間,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取經教學理念。為了 “理實一體化”培養人才,當年9月,便引進“雙軌制”排課,此舉讓該專業跨入培養高端人才模式之列。所謂雙軌制,即在每進行完一個項目的學習之后,在上下一項目之前,必須安排一次針對上一項目課程的實務操作課。比如以前,4個班級同時上同樣的基礎課,而現在分為2個班級,交叉安排理論和實踐課,既提高了上課效率,又優化了教學和教師資源配置。
■通信技術篇
緊貼行業熱點,引領智慧交通
關鍵詞:123深度合作 亦教亦工
信息學院自2000年創建以來,其地位及影響力也在職業教育和行業發展中日益凸顯,特別是通信技術專業,先后被列入了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及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專業,而隨著“智慧交通”理念的提出、行業需求的變化,近年來,信息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理念、資源設施及社會服務功能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完善。
作為省示范重點建設專業、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通信技術從兩年前開始就在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理念的引領下,以校企合作機制的不斷創新為突破點,實施了特色鮮明的“123”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這一創新模式的直接參與者,信息學院院長樓惠群頗為自豪的告訴記者,“經過第一階段崗位實踐體驗,學院實現了課堂前移,更拉近了學生與實際崗位的距離,而第二階段的企業課堂學習以及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則保證了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到企業進行第三階段的頂崗預就業,這樣一來,在最大程度的為學生提供擇業保障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企業建設發展的需要,是真正意義上的互惠共贏。”
截至目前,通信技術專業已經連續五年與浙江省郵電建設有限公司合作開設了“訂單班”,而僅從2012年開設的“海外班”來看,55名學生中有多達54人憑借著優秀的成績以及過硬的技術能力就業海外,“123”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由此可見一斑。
為了切實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信息學院不僅安排了專業教師到一線參加企業的生產實踐、技術改造、技術服務等,還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技術能手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據統計,僅通信技術專業七門核心課程中,就有50%的課時由這些來自企業的行業專家、技術能手常年擔任兼職教師。通過這種“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法,形成了“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的有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