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狹義來說,學風是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尤其指學生對待課內課外學習的態度。它是學生集體或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帶有傾向性的、穩定的態度和行為,具體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上。從廣義來說,學風則包括與學生的學習和成才相關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學生學習的態度,還包括教風、學校的文化氛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等,同時,還包括學校的學術風氣和教師的治學態度等。
學風的內涵是學校領導在樹立治校理念、教師教學與治學和學生求學過程中辦學思想、培養目標、學習和工作作風、精神面貌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和反映,它包括明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進取的學習精神、刻苦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優秀的學習方法、嚴明的學習紀律等,還應該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學風直接反映了學院的辦學水平、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關系到學校信譽,甚至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學院學風“學思并重知行合一”就是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何自律、自強、誠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尊師重教,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如何嚴格按照教學要求參加全部教學過程,嚴格遵守課堂教學紀律。樹立良好的教風與學風對學生的培養意義重大。學習不僅僅只是知識存量的增加,而且也是學習方法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要培養學生具有根據自己的需要高效率獲取和探索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自我學習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我們的學生才能夠積極面對知識爆炸時代的各種挑戰。
學風:學思并重知行合一
學思并重----學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但是作為當代大學生,光學習知識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通過學習完善自己;在學習的同時還要不斷的思考,思考自己學習的內容、思考自己的行為。孔子主張“學思并重”,“學而不思則罔,思二不學則殆”。也就是說,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不明,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空乏不實,兩者不可偏廢。孟子強調和夸大“思”的作用,主張深入地學習,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云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要盲從。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他首先強調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即他說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體與客體聯系起來呢?王陽明主張"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他用主體包容了客體,將客體的獨立性、自然性和物質性否定了。對于行他解釋道:"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若著實做學問思辯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辯矣。"所以,王陽明的"行"范圍很廣,包括了學、問、思、辯。
知與行的統一,是認識論、實踐論的基本要求,也是講社會公德的基本原則。我們提倡的知行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認知只有賦之實踐,才具有徹底的意義。古人說:“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一個富有遠大抱負的大學生,應該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理想、有能力、有責任感的人。二是指要講誠信,做一名言行合一的大學生。